OSense O-Sense

 

旭月NMT简报---关键词搜索:

第204期-野大麦对盐胁迫时间的Na+、K+协同响应

       研究使用设备

       短芒大麦,又称为野大麦,是中国北部用于改良土壤的一种单子叶盐生植物。目前为止,其耐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2016年8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王晓力副研究员同兰州大学张金林副教授于Plant Science上发表了“The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Na+ and K+ in Hordeum brevisubulatum responding to time of salt stress”的研究成果。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王春梅硕士与兰大夏曾润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结果显示: 100 mM NaCl处理168h,野大麦地上部分Na+浓度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而迅速增加,明显高于小麦,这与25和50 mM NaCl处理时结果类似。即便培养液中的K+浓度从0.01 mM增加到50 mM,对地上部分Na+浓度仍无明显影响。

       有趣的是,100 mM NaCl处理7d后,相比于小麦,野大麦地上部分生长提高了,根系维持较高的活力。接着将处理时间延长至60d,地上部分和根部的Na+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第7和14天,之后逐渐下降。

       利用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 NMT)的旭月NMT逆境研究工作站,测定不同条件下野大麦根部的Na+和K+流,结果发现:维持K+吸收同时增加Na+外排是长期盐胁迫下降低植物体内Na+浓度的主要途径。

       而且,叶片分泌Na+对组织Na+浓度降低并无影响。因此,推测野大麦在长期盐胁迫下生存的生理机制是最初盐胁迫时地上部分快速积累Na+,然后诱发Na+外排、激活K+吸收以维持组织中的K+/Na+平衡。

     

图注:野大麦根部Na+流检测图

图注:不同浓度、时间NaCl处理后,野大麦根部Na+和K+流测定结果。负值表示吸收,正值表示外排

       截至2017年7月份,国内学者利用旭月非损伤微测系统发表的盐胁迫相关SCI文章,已达64篇,占SCI文章综述的1/3,总影响因子244.929,在研究方向排名上位居第一。盐胁迫研究成果数据统计也显示,非损伤微测系统已经成为植物盐胁迫研究的必备手段之一。

 

注:SIET、MIFE、SVET、SPET等技术名称,已经统一为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中文名“非损伤微测技术”,简称NMT。

        下载全文:C2016-012